第4章 道士下山(中)-《神藏》
第(2/3)页
“回头下山再说,我先去收拾东西……”见到胖子那一脸好学的样子,方逸不由撇了撇嘴,当初师父在教自己读书认字的时候,却是从来没见胖子这般精神抖擞过。
“好,好,逸哥,您可千万别忘了……”想着自己下半生的性福就在方逸身上,胖子笑的是无比谄媚,看的方逸差点一脚将他给踢翻出去。
没有搭理胖子,方逸径直走进了院子右面的厢房,这间屋子一直都是老道士居住的,虽然老道去世已经有三年了,但方逸也没有住进来,而是每日清理,将屋子打扫的一尘不染。
“师父的自画像是要带走的……”
方逸进屋之后,先是对墙壁上挂着的一幅画行了一礼,那是一幅肖像画,画上面只有一个挽道鬓的老人,相貌和蔼,那双眼睛画的十分传神,似乎一眼就看到了方逸的心里。
“师父,山中无粮,弟子要出山了,还请您老人家护佑……”方逸口中一边念叨着,一边将那幅画从墙上取下卷了起来,然后塞入到了一节竹简之中。
以方逸的脚力,从道观走到山下也需要半日的功夫,所以仅剩三天出山的时间,方逸也懒得再来回跑一趟了,在他看来这也不算违背师训,再加上那老道士说话时真时假,方逸也不知道他这次是不是骗自己的。
“这酒葫芦自然是要带着的……”方逸拿过一个师傅经常背着的木箱,将竹简放进去之后,又把适才用过的酒葫芦放在了里面。
倒不是方逸舍不得葫芦中的酒,而是这葫芦本身就很有纪念意义。
因为从方逸记事起,这酒葫芦就和师父是形影不离,原本应该是黄色的葫芦,已经被老道士摩挲的变成了深棕色,屋外的阳光照在葫芦上面,隐隐显露出一丝流光溢彩。
“这几串流珠也要带上,师父曾经说过‘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这几件法器倒是可以修行的时候用……”
收好葫芦之后,方逸的眼睛看向了师父床头所挂着的几串珠子,这些珠子有十二颗的手串有十八颗的手持也有八十一颗和一百零八颗的念珠,均是包浆浓厚,在老道士去世之后,方逸也时常把玩,所以色泽很是光亮,看上去像是带着一丝灵气。
世人都以为手串或者念珠都出身佛教,其实不然,道教的修持也有用到念珠,不过道家通常称其为流珠。
现如今佛道二门的关系,真正应了那句“世间好话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的谚语。
可确实如此吗?事实上,恰恰相反,作为外来的宗教,佛教有很多东西都是从道门中袭取过去的,就像是修行所用的念珠,并不是佛教所创制的,在佛陀时代所制的律仪中并无念珠的记戴,反倒是在早期的道家典籍中多有念珠出现。
白玉蟾真人《上清集》中记载,葛仙公“初炼丹时,常以念珠持於手中,每日坐丹炉边,常念玉帝全号一万遍。”,开启了道教念诵圣号法门的先河。
道家的道珠十二颗代表十二雷门,二十四颗代表二十四气,二十八颗代表二十八星宿,三十二颗代表三十二天度人上帝,三十六课代表天罡生煞之数,八十一颗代表老君八十一化,也代表九九纯阳之气。
道珠的一百零八颗,则是代表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不过老道士尤其喜爱八十一颗的道珠,他留给方逸的这些道珠中,八十一颗的有三串,其余的都只是仅有一串而已。
对于师父的用意,方逸心中却是明白的,因为师父所授功法,就和这八十一颗道珠有关。
《道法会元卷一七七·元素元辉府玉册》言:“凡出神,先当炼气习定,既气住为神。平坐面旺方,以手胗系鞋文脉,四动为一息,擎念珠,每一息掐一珠,各量人平常出入,渐渐加之,不要大段费力,恐不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