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三章 远征信德(下)-《天下》


    第(3/3)页

    四万大军中有五千大食呼罗珊骑兵,其余三万五千人都是信德仆从军,但其中有两万象军,这是信德军中最厉害的一支军队,由五千头体格硕大的大象身披铠甲,一头大象的背上有四名士兵,一人驾驭大象,两名弓兵,一名投矛手。

    呜咽的号角声在原野上吹响,五千大食骑兵缓缓地停住了战马,拉吉德远眺唐军大营,眼中闪过一丝焦虑,拉吉德参加过怛罗斯战役,跟随穆斯林逃回了呼罗珊,他对唐军强悍的战力记忆犹新,尤其是唐军最后那声惊天动地的爆炸,让他至今还会从梦中惊悸而醒,现在唐军开始进攻信德了,使他心中充满了对信德前途的担忧,大食势力会不会又像河中一样,被唐朝人赶出信德和旁遮普。

    拉吉德对信德仆从军并不看好,他知道信德人骨子里的懦弱,和他们那种散漫无序的军纪,当年倭马亚王朝只用五千骑兵便击溃了六万信德军,他们还能和唐军抗衡吗?

    拉吉德叹了口气,他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唐军很少,而是主力是健驮罗军,那样,或许他们还能有一线生机。

    “将军,我们大食军打第一仗吗?”一名军官低声问道。

    “不!”拉吉德缓缓摇头,“让象军在前面冲锋。”

    “呜——”号角声冲天而起,数百头大象鼻子高高卷起,发出一声凄厉的长叫。

    “轰隆!轰隆!”

    五千头大象在驾驭手的艹纵下,甩着长长的鼻子,以一种震天撼地的气势,向唐军阵营缓缓冲去,大地也为之颤抖。

    敌军率先发动了进攻,健驮罗军后撤了,露出了一万八千人的唐军大阵,一万八千人全部都是骑兵,弓骑、矛骑,两种骑兵交错列阵,杀气弥漫,这是安西军中的精锐。

    在队伍最前面,三百部床弩也布置就绪,这种床弩体积庞大,弓臂长一丈五尺,弩身长八尺,可以达十四石的张力,已经超过了唐弩中最高十二石的记录,而且弩身上可同时搭九支箭,主箭长三尺,箭簇用精铁打制,主箭两边各有四支分箭,一弓九箭,这是唐军目前最先进的床弩,尤其是它绞弦设计巧妙,通过一根长长的杠杆借力,便可以由两人轻松上弦。

    这是唐军专门对付象骑兵的杀器,也是李庆安为征南而特别准备,床弩强劲的力道足以射穿大象的身体,击碎它们的头颅。

    随着象骑兵越来越近,惊天动地的象足将大地震动,尘土飞扬,沙雾弥漫,象背上隐隐有士兵在拉弓向这边射箭。

    五千头大象的骇人气势使唐军的战马开始显得有些不安,前后杂沓移动,唐军骑兵们控制住战马,眼睛里射出了兴奋而期待的目光,与大象作战,这是何等的刺激。

    八百步了,已经进入了床弩的射程,李庆安冷冷地注视着战象靠近,他看得很清楚,战象虽猛,但上面的士兵却是乌合之众,离唐军还有千步便开始放箭了吗?

    他还在等待,等待着象骑兵进入五百步床弩最犀利的射程,这些大象是他运送粮食最理想的工具,把它们杀了,未免有些太可惜,这一刻,李庆安竟对这些大象生出了一丝怜悯。

    “射!”

    七百步,李庆安便下达了射击的命令。

    三百部床弩骤然发射,两千七百支铁箭密集地向象群射去,床弩是唐军最犀利的远程武器,射程达千步,但由于它发射较为缓慢和相对笨重,一般都是用于守城,但床弩却是象骑兵的克星,一般弓弩都难以射穿大象厚厚的皮,但床弩却能轻易射穿象皮。

    战场上顿时响起了大象们的凄厉的哀嚎,近百头冲在最前面的大象被巨大的弩箭射穿身体,射穿头颅,它们或双膝跪倒,痛苦得难以站立,或轰然倒地死去。

    就在这时,第二轮床弩发射了,铁箭如密雨般射进象群,又是一百多头大象惨叫着倒下,将四散奔逃的信德军士压在身下,同伴的惨死吓坏了象群,它们发疯似的纷纷调头逃跑,和后面的大象撞在一处,凄惨的叫声此起彼伏,战场上一片混乱,随着第三轮床弩射入象群,象群开始向后调头了,受伤的大象不论敌我地乱踩乱踢,数百名信德士兵逃跑不及,被活活踩死。

    这时,李庆安见象骑兵开始调头溃退,他举刀大喝一声,唐军骑兵发动了,他们早在等候这一号令,立刻飞马跃出,排成队列,大声呐喊着疾驰而去,进攻的号角声响彻战场。

    “为大唐而战!”他们高声呼喊着,“大唐骑兵横扫天下!”骑兵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下子追上了撤退奔逃的象骑兵,而他们的首领如掠过草地的疾风冲在最前面,他张弓搭箭,再次显出英雄本色,连珠四箭,一头大象上的四名信德士兵惨叫着从象背上摔下。

    他来去如风,箭无虚发,每一箭便有信德士兵被射中摔下,一万八千唐军骑兵分两队在象群两侧追击,主帅的神勇激励着他们,弓骑兵箭如飞蝗,在象背上织成了一道道箭网,信德士兵吓破了胆,甚至没有被箭矢射中,便自己跌落下地,被象群踩踏成肉泥。

    这时,唐军大营的钟声敲响了,刺耳而急促,这是示警的信号,李庆安这才发现从侧面杀来了一支大食骑兵,像一道决堤的洪流,向唐军席卷而来。

    “左翼骑兵迎战!”

    .........

    (未完待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