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新李党的崛起-《建造盛唐》


    第(2/3)页

    但事实上就算没有他们,科举这种制度也会顺应时代而生,这是历史长河通过不断的发展进步而形成了一套选拔人才的方式。

    汉朝武帝时候,就已经出现考试凭排名这回事情了,只是比重不高。南北朝时期,君王吸取了魏晋的前车之鉴,考试选拔人才的比重越来越大,有了科举的雏形,然后隋朝开进士科,唐朝奠定了科举的根基,宋朝对科举的改革,直到明清的鼎盛。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哪怕没有以上他们,也会出现别的朝代走上这条道路。

    当然不能否认杨坚、杨广、李世民、李治、武则天以及后世帝王的功劳,可要将科举归功于一人,显然过于偏颇。

    长安太极宫!

    历史上的李治这个时候已经将行政中心搬迁到大明宫了。

    大明宫的原址是大安宫,李渊临终前将大安宫赐给了李元瑷,李治并没有改变的意思,依旧住在太极宫。

    李治听着李元瑷的注意,眼中闪着异彩,说道:“他们若是不同意参加科举又当如何?”

    “不会!”

    李元瑷两个字说的斩钉截铁,道:“能够支撑起如此庞大家族的族长,绝非等闲之辈。就算他们有所忽略,族中也会有能人提醒。他们不可能看不出科举的大势所趋,就算没有今日,在不久后的将来也会选择屈服,我们只是加快了这个进程而已。”

    为啥自唐朝灭亡后,更加重视文教的宋朝反而让世家失去了一切崛起的可能?

    原因无他,便是因为时代的进步,人才的获取方式从举荐过度到了考核。

    一但考核的比重压倒举荐,门阀士族便如断了水源的大树。

    或许凭借自身的底蕴能够维持一二,最终的结果依然是走向灭亡。

    后世的牛李党争,结局是新兴的庶族地主获得胜利并非没有原因的。

    相比武则天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铁血手腕,李元瑷更加倾向以最小的代价从根源上解决士族问题。

    “至于科举的主考官,就让上官仪当任吧。我来举荐他,这样也能给他们一剂定心丸。上官仪机敏干练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过于自负,得好好磨炼一二,方可大用。”

    李治摇头道:“不妥,这一局过大,将你牵扯进来,少不得为后世诟病。我有意成为比肩父皇的天皇大帝,却不会踩在一并患难的至亲肩上获此荣誉。弃子,我有的是……”

    李元瑷不在说话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