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7.科举改革(求订阅,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明末之兴汉》


    第(3/3)页

    “增加官位?陈阁老说得轻巧,增加官位就会增加朝廷所付俸禄,非明智之举。”马士英还以为有什么好办法,出言反驳道。

    “自古皇权不下乡,所以朝廷的官员确实不多,需要提供的俸禄也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但是如果将官员配置到乡或者村呢?那样是不是就可以安置大量的官员。这样做虽然增加了朝廷的支出,但是却避免了地方豪强把持乡里、为非作歹,使得朝廷的政令可以直达百姓,而不用被地方豪强曲意执行。”

    “多花的那点钱与朝廷政权稳固相比完全不值一提。而且有了数量更加庞大的官员,出现精英人才的概率也会大很多,那些数量庞大的读书人也有了一个养家糊口的机会。”

    陈新甲说了这么多,内阁的诸位阁老终于有些动心了。

    读书人看似风光,但那只是针对举人和进士而言的。不过举人和进士毕竟是少数,占据读书人绝大多数的是那些秀才和童生,甚至是连童生都不是的人。

    这些底层的读书人如果家境不好,绝大多数都会失去继续进学的机会,甚至连谋生的手段都缺乏,成为一个百无一用的穷酸。

    如果鲁若麟通过科举改革,让这些底层的读书人有了为朝廷做事的机会,必定会受到绝大部分读书人的拥护。

    反正官员的俸禄是朝廷出的,如果内阁反对鲁若麟的做法,必定是两面不讨好,甚至被读书人记恨的。

    既然如此,干嘛还要阻止?

    读书人心中对儒学的信仰比得过现实利益吗?

    一边是看不到尽头的苦读之路,一边是有极大的机会入朝为官,哪怕是一个微末小官,只要是正常人都会选择后者吧。

    搞定了内阁,朝中百官同样没有花太多时间就接受了这个现实。

    毕竟顽固要求坚持传统科举的还是少数,大部分的官员还是不想给鲁若麟留下不是一条心的印象。

    何况这些年研究安国军崛起之路的官员和有志之士不少,也从安国军的崛起过程中看出了一些端倪。鲁若麟之所以能够成功,与其在用人上不拘一格有很大的关系。

    即使是那些被百官们内心深处鄙夷的女官们,在真正接触过了之后,百官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些女官确实称得上是精英人才,甚至在能力和操守上超出了绝大部分朝廷官员。

    有安国军这样鲜明的例子在前,再说科举是万世良方真的是有些昧良心了。

    再说了,并不是所有官员都想尸位素餐的,希望国家富强的官员同样不少。既然安国军能够成功,为什么朝廷就不能试一试呢?

    在获得朝廷的支持之后,鲁若麟开始在大明统治范围内推行新的科举制度,并改革了官制。

    新的科举制度最大的不同就是不再以四书五经为唯一衡量标准,增加了不少实用技能的考核。而且实用技能在考试中所占的分量非常重,一旦有某些方面的特殊才能,往往都能优先录取。

    而且选人权力也下放到了各个行省,只要通过各个行省的考核,就可以就地上任,不用再到京城走一遭,大大增强了用人的灵活性,提高了人才选拔的效率。

    安国军新增的地盘太多了,急需官员进行管理,以自身的造血功能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借助朝廷的体系选拔人才也是无奈之举。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