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国策-《三国第一奇兵》


    第(2/3)页

    竟是陆逊的答卷。

    他直接想到了江东陆逊,只是不知道,这个陆逊和脑中记忆的陆逊,是否是同一个人呢?

    万一是,那就太好了。

    想一想陆逊在江东,暂时没有出仕。实际上,孙权曾数次请陆逊出仕,只是陆逊都委婉的拒绝,说没有足够的才能胜任,还要再多读书。

    陆逊打心底是想报仇雪恨的,没有什么报效孙家的打算。

    杀亲之仇,灭族之仇,不共戴天。

    历史上的陆逊,为孙权效力,那是江东大局抵定,陆逊也没有别的门路,最终归顺了孙权。

    如今,陆逊却是来了邺城。

    这是机会。

    袁尚翻开试卷,迅速浏览试卷中的内容。陆逊的回答,毫无挑剔之处,甚至这时代的人,尤其大多数治理地方的官员,对于水灾后的疫病防治,根本不怎么重视。

    陆逊的答案中,却是详细涉及到,可谓心思缜密。至于干旱的治理,陆逊不仅让深挖水井,还涉及到开沟挖渠,以及力争从远处河道引水。

    干旱在于赈灾。

    这赈灾当中,也是相当关键的。

    袁尚越看越是赞许,陆逊的答案相当完美。甚至袁尚看完后,他都有些怀疑,是否真是江东陆逊所做。因为整篇文章很是老辣,答题近乎是滴水不漏。

    算算时间,陆逊年纪也不过是二十出头。距离历史上陆逊大放异彩的夷陵之战,还有差不多二十年的时间。二十年的光景,才能慢慢把一个人彻底的培养起来。

    二十年的差距,不论是年龄,亦或是资历,乃至于经验、心性,都完全不一样。

    如果真是陆逊,也不过二十出头罢了。

    这是陆逊能做出来的吗?

    袁尚心中存疑。

    历史上邺城乃至于冀州,乃至于河北之地,却也没有一个叫做陆逊的人,袁尚没有任何的印象。袁尚暂时搁置陆逊的文章,暂时不再去多考虑。

    他如今,只需要等待就是。

    等到放榜后,再询问陆逊的情况,到时候一试便知。

    袁尚又继续等着,只可惜后续只送来了两篇文章,一个名叫左丘的人,一个名叫梁山的人。两人的文章相比于陆逊,都还是差了许多。

    评卷的工作,一直在持续,用了足足四天多才结束,实在是评卷的工作量太大。

    评卷的人,只有四十余人。

    试卷却是四万余份,一个人平均下来,得差不多一千份试卷。这样的一个工作量下来,很多人实际上都喊吃不消。可是没有办法,能请到的大儒名士,也就是这么多人。

    尤其这是头一遭,所以总会有一些考虑欠妥的地方。

    当所有试卷评阅结束,最终送到袁尚手中的试卷,一共就十份,仍然是陆逊的最好。其余八个人的试卷,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缺点,都不够优秀。

    李儒汇总了所有的情况,来到王府中觐见。他见到袁尚,禀报道:“殿下,所有的试卷评阅,已经是结束。综合了所有的意见,按照评选出来的结果,有两百二十五人入榜。”

    “算上陆逊等十个人,也就一共两百三十五人。这些大多数人的试卷答案,实际上还是有些问题。”

    “不过,勉强还算是不错。”

    “四万一千多人,选出两百三十多人,近乎是两百人挑选一个人。这些人当中,全部已经排名,从高到低排列清楚,具体的名单,都罗列清楚,请殿下阅览。”

    李儒递上了名册。

    这是两百三十五人的名册。

    陆逊高居榜首,紧跟着是梁山,然后是左丘,后面是两百多人的名单,依次排列清楚。

    袁尚拿过来,仔细的看了一遍,说道:“这两百多人,都算是不错。虽说,许多人也是矮个子里面挑高个子,总归是选出这么多人来。两百多人中,能放到地方上担任县令的人,大概有多少人?”

    李儒说道:“这一事情,卑职做了一定的了解。当然,这个了解,也仅仅是根据试卷答题内容来评断。大概的人员,约莫是前三十的人,可以安排到地方上担任县令。”

    “他们的能力,足以担任一县之长。至于其余的人,虽说有些才能,却还是不足,顶多是担任县丞、县尉,以及教谕等。总之,这些人还算不错,可以重用。”

    说到这里,李儒的神情,有些激动起来,说道:“以往朝廷取得人才,都是靠地方官举荐。问题是地方官员的举荐,往往带着主观的意见,带着个人的意见,且首先考虑的是大家族子弟。”

    “这样的一个安排,实际上,就是垄断了上升的渠道,使得阶层固化了。”

    “科举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办法,使得寒门有了机会。尤其不通过地方官的举荐,少了裙带关系,也就少了更多的利益关联。”

    “对赵国来说,这就是机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