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震怒-《三国第一奇兵》
第(1/3)页
赵王府内,大厅中。
如今郑玄、管宁、邴原都已经到了。
四十余士人,忙碌了几天,很是疲惫。如今袁尚专门设宴款待,这些人来参加,都颇为欢喜。
这体现了袁尚对士人的礼敬。
如今袁尚还没来,郑玄、管宁、邴原这些人都各自交谈着。这四天都在一起评卷,四十余士人,早就已经相熟,彼此间交谈没了刚开始时的生涩。
现场的气氛,很是热闹。
“赵王殿下到。”
忽然,一声浑厚洪亮的声音传来。
袁尚身着白色衣袍,大步进入。
所有人噤声。
全都不在说话。
所有的目光,齐刷刷落在袁尚的身上,全都神色严肃。这些士人看向林丰时,眼中更多的是赞许。
昔日的河北之地,虽说袁绍主政,看起来强盛,实则下面一片混乱,派系争斗不断,内讧一直在发生,导致袁家的实力虽强,却无法发挥出实力。
袁尚接过了大旗后,开始拨乱反正,改变了这一切,才有如今河北之地的安稳。
这是袁尚的厉害。
袁尚径直往前走,他看向周围,一边走,一边微微点头致意。当他走到郑玄所在的位置时,却是停下来,拱手行礼道:“老师。”
郑玄回礼道:“殿下。”
这一幕,落在诸多的名士眼中。
一众士人,更是赞许。
甭管袁尚是作秀也好,还是发自肺腑的尊敬郑玄也好,袁尚礼敬士人,这就是他们所赞许的。
袁尚到座位上坐下,环顾众人,道:“我赵国境内,开始了第一次的开科取士。通过这一次的开科取士,取得两百三十五名士人,这都是有些才华的,未来可堪大用。”
“或许,他们一时半会儿,难以胜任重要职务,不会在中枢,不会担任要职。但是培训一番后,却能安排到地方上去做事,让他们在地方上发挥热量,让他们治理地方。”
“无数的士人在地方上发展,这便是星星之火,点亮一处处地点,最终可以燎原。”
“能发掘这些人才,全靠诸公慧眼。这几天连续的批阅试卷,诸公辛苦了。”
袁尚一开口,就是对所有人的感谢。
礼敬士人,这是必须的。
唯有如此,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士人,不断汇聚到河北之地来。
“我等不辛苦。”
一众人齐齐回答。
批阅试卷的确是辛苦,全都是一样的答卷,很让人疲惫。
只不过批阅完,却是觉得自豪。
这是为国抡才。
人群中,有一人名叫董和,他是中山国的名士,只是到邺城这里来生活。一直以来,他在书院中教学,专门传授《公羊春秋》一书。
据董和所说,他是董仲舒后人。
昔年董仲舒是广川人,董仲舒的儿子中,有一人到中山国无极县生活,这是董和的一支。
只是,许多人不曾放在心上。
董家传承至今,早就没落,真正的董仲舒嫡传也早就没了。董和的话,到底有几分真几分假,不得而知,许多人也没有当真,只是听听就得了。
董和神色肃然,站起身拱手道:“在下董和,见过殿下。”
袁尚道:“董公有什么要说的吗?”
董和的年纪,五旬开外,实际上,这是在场大多士人的年纪。最小的人,都抵近五十岁。所有人的年纪,都不小,恰是如此,才当得起名士之称。
董和正色道:“殿下,老夫要说的,是开科取士虽说不错,却也有一定的缺陷。”
袁尚道:“什么缺陷呢?”
暂时,袁尚不清楚董和的态度。
是真心提出缺点。
还是挑刺呢?
如果是要挑刺,乃至于无条件打压开科取士,那么董和这个人,就得斟酌使用了。
董和肃然道:“开科取士,的确能筛选人才。可是士人的品行,却无法考核。朝廷的人才,的确要有能力,但品行也很重要。一个品行不端的人,放在地方上为官,就会造成极大的破坏。”
“这,是决不允许发生的。”
“老夫认为征辟、举孝廉,还是应该进行,不能直接就一竿子打翻了。征辟、举孝廉和开科取士,同时进行,两者也不冲突,这是老夫的建议,请殿下三思。”
此话一出,大厅中气氛顿时变化,气氛变得凝重起来。
再无先前的轻松。
征辟、举孝廉,是汉朝实施的制度。到了袁尚这里,袁尚根本不怎么在意,更喜欢开科举。
所以,才有开科取士。
明眼人都知道,袁尚是反对举孝廉的,才弄出这么个开科取士来。
如今董和,却是要恢复。
当然,董和的提议,是两者并行,都是能选拔人才。一些名士看在眼中,眼中的神色有着探寻。因为征辟、举孝廉等制度的废除,对他们来说,影响还是蛮大的。
他们是名士,拥有者话语权,甚至可以举荐人。
如今,没了这个机会。
只是没有人愿意反对袁尚,现在董和站出来,这就是试探。
袁尚审视着眼前的董和,他心思转动,思考着这一缘由,征辟、举孝廉等制度,是一部分人的利益。
董和代表了这些人。
当然,董和也不是要反对开科取士,只是希望还保留一点。只是袁尚要改革,就改革彻底。征辟、举孝廉就是人情关系制度,要选拔人才,难度太大。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