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陈张出使(六)-《穿越之海权时代》


    第(3/3)页

    余震瀚笑道:“余某刚开始也不明白,不理解安平周边百姓为何不愿意饲养牲畜,宁愿花钱在集市上购买。直到又一次与大王谈到这个事情的时候,大王的一番话让余某彻底明白了。”

    张英一听怎么又是郑经,怎么什么事都能与郑经扯上关系,如果说一个两个是拍郑经的马屁,那么大家都这么说,那一定是郑经有太多的过人之处。

    “华夏王怎么说?”

    “大王说这是城市化效应,因为这些城市周边的农村靠近城市,城市里就业的机会多,老百姓在农闲之余都会选择进城市打零工。

    安平城的人工价格很贵,一个普通的小工一天的工钱都不会低于七八十文,而一斤猪肉的价格不会超过二十文。

    百姓打一天零工的收入能够买好几斤猪肉,若是觉得猪肉价格贵,还可以选择买鱼肉,安平的鱼肉很便宜,只有几文钱一斤。

    当百姓发现打零工的收入远比在家养几只牲畜高的时候,就没有人再愿意养殖牲畜,只要我们走出安平二十里之外,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与大陆的百姓没什么不同。

    要说有什么不同,大概就是要比在大陆的百姓更富足一些,百姓需要承担的赋税要一些,徭役也不是很繁重。”

    “百姓的赋税是多少?”

    “我华夏的农业是以地征税,若是自己购买的土地按照土地收成征收两成赋税,若是佃租官地还要额外征收两成地租。

    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任何的赋税,我家大王认为,赋税应该越简单越好,百姓知道自己该交多少,官府知道自己该收多少。

    而且越是简单,就越是不会给地方上下其手的机会,少了地方官府的盘剥,百姓的日子自然会好过一些。”

    “朝廷征收两成赋税,那地方官府怎么办,总不能让地方官府饿肚子吧?而且官府把地租定的这么低,大户人家怎么会甘心自己的土地这么便宜租给佃户。”

    “先说赋税问题,我华夏农业执行的是一税制,也就是合并税制,将田赋、丁税、火耗等杂税全部合并到一起,经过计算后定了两成这个标准。

    这些农业赋税国库拿三成,七成归地方安排,地方上拿到了赋税就要担负起地方的责任,比如教育、医疗等开支国库负担三成,地方负担七成。

    至于你说的私人土地的佃租问题,我华夏原则上是不鼓励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佃租土地,而是将土地集中化管理,以农场的方式经营。

    不过承天府是新开发的土地,眼下还没有形成大农场模式。南洋地区都是大农场模式,那些农场主至少经营着上千亩的土地。”

    余震瀚所说的这些,其实陈廷敬和张英都有所耳闻,不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当两人亲耳听到郑氏的官员证实这些消息的时候,两人知道郑氏这是在挖士绅的根基。

    士绅赖以控制百姓的手段就是土地,之所以能够用土地控制百姓,是因为士绅所享受的免税政策,郑氏的土地政策直接让士绅的土地也纳入了征税范围。

    想要依靠土地获利,就必须要提高佃租的额度,不然将赋税转嫁到百姓身上,老百姓在缴纳赋税和地主的地租之后,还能有多少属于自己的利润。

    再加上官府定下的两成地租,老百姓肯定不会愿意租种地主的土地,两人可以想象的到,随着郑氏全民教育的推广,士绅这个阶层早晚都会消亡,‘读书人’这个词只能是它本来的意思。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