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差距巨大-《穿越之海权时代》
第(1/3)页
陈廷敬与张英从福建登陆之后,一路上磨磨蹭蹭走走停停,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实在是找不到任何理由拖延后,才不得已返回长安。
两人在决定回长安的路上便商量好了对策,尤其是现在两人的老家已经被华夏军队接管,华夏官吏并没有为难他们的家人, 在推行新政的时候一视同仁。
华夏的做法让二人一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在承天府待了一年多的时间,虽然没有完全理解华夏的运作方式,但是有一点两人都看明白了,那就是华夏的国策并不反对兼并土地。
想要兼并土地的前提是必须足额缴纳赋税,华夏的税务部门权力很大, 在针对大户不交税的情况,税务部门甚至有权对拖欠赋税的大户资产进行拍卖。
就这一条特权让士绅大户恨的牙痒痒, 可是又没有什么好办法, 税务部门的政绩就是多收税,任何人不交税都会影响税务部门官吏的晋升,这就等于是砸税务部门官吏的饭碗。
不过华夏的税务官吏可没有明清官吏巧立名目盘剥地方的恶习,在土地清丈之后,所有耕地都会进行重新制定黄册,完全按照地契进行征收。
士绅大户倒是想将官府的赋税转嫁到无地的佃户头上,可是华夏官府给他们来了一个釜底抽薪,直接将愿意移民的失地百姓迁徙走了。
原本老百姓除了种地之外就没有什么营生可以养家糊口,就算地主将租子订到四五成也只能咬牙认了,可是现在百姓有了更好的出路,谁还愿意给地主拼死拼活。
没有大量的失地百姓给这些士绅盘剥,士绅们空有大量的土地,没人耕种就产生不了任何的财富,官府可不管你有没有种地, 只按照地契进行征税。
士绅大户们倒是起来反抗过, 可是在华夏军队的强力镇压下, 任何敢于挑衅的势力都会被毫不犹豫地镇压下去。
当然官府也不是没有给士绅大户留下活路,官府给了士绅大户两个选择,一个是将土地卖给官府,或者自己卖给愿意接手的大户人家也行。拿到现银之后,可以进城投资实业,现在华夏外贸方兴未艾,各行各业都是机遇,只要大户人家愿意投身实业,官府会给予一定的扶持条件。
另一个选择就是将土地集中起来,采购农业机械,进行农场化经营,华夏有现成的农场经营成功的例子,只要大户愿意,官府可以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当士绅大户发现农场的好处之后,不用官府主动推进就会自主将土地以农场方式经营,没有人能够拒绝有利可图的合法收入。
农场最大的好处就是土地集约化,用最少的人力,做出最大的产出,这就使得农副产品的生产成本非常的低廉,能够带给农场主可观的财富。
对于张英与陈廷敬来说,两人都见识过农场的效率, 因此在给家人的建议中,强烈要求家人一定要按照官府的要求,进行农场化经营,将零散的土地通过置换、买卖等方式进行成片化经营。
至于大量进行农场经营会导致大量的百姓失去土地,成为无产者,两人知道这就是华夏的基本国策。农业从业人口减少,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土地不会被过度开发。
尤其是西北地区,本身就是土地贫瘠、气候干旱,一旦人口无限制增加,遇到天灾人祸,必然会再次出现明末那种大规模的流民造反事件。
对于失地百姓的安置问题,华夏官府已经有了非常细致的安排,一部分家庭会被分流到华夏新开拓的土地上进行耕种,一部分会被安置到城市的工厂中转职成为工人。
原则上北方人向外东北迁徙,南方人向南洋迁徙,当然一些自发的移民行为,只要不违反官府的规定,官府也不会进行阻拦。
陈廷敬与张英二人,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都在深入地研究华夏的各种政策,以及推行这种政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两人都是一代人杰,经过仔细研究后发现,华夏出台的这些新政,几乎每一条都是针对华夏历朝历代的弊政进行最优化的处置。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