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章 《大西洋上的炮声》(六)-《大西洋之王》


    第(3/3)页

    这是这一事件让英国人记忆犹新。

    因此当1917年,威廉二世宣布发动无限制潜艇战后,被逼无奈英国人自然而然的向丑国发出了求救的信号。

    可是1917年的德国人已经不再是开战之初的德国人了,一方面由于海上力量不如英国,要战胜英国的海上霸权必须使用德国潜艇。

    另一方面德国人已经拥有了一百多艘潜艇,这个时候战争已经打了三年,德国人认为应该尽快的获得战争的胜利,尤其要赶在美军在欧洲战场发生积极作用之前结束战争。

    而要战胜英国,就必须使用潜艇,大批德国将士也坚信只有通过无限制潜艇战才能够赢得战争。

    1917年,威廉二世同意了启用无限制潜艇战的方案。

    收到了英国的求救信号以后,丑国老大威尔逊犹豫不决。

    之前也说到过,对于这场发生在欧洲的战争,威尔逊有着另外一番考虑。

    威尔逊知道相当部分丑国人并不同情英国,尤其是爱尔兰裔的丑国人不不满英国统治爱尔兰的方式,同时数百万的德裔美国人又希望德国在战争中获胜。

    而流亡到丑国的俄国犹太人又对沙皇恨之入骨,希望德国击败俄国。

    但是丑国国内的反德情绪就在卢西塔亚号被德国潜艇击沉之后日益高涨。

    考虑再三,丑国最终决定宣布参战,联合英国遏制德国。

    而要遏制德国,就必须有效的阻击德国潜艇。

    1917年德国打响无限制潜艇战后,英国被击沉的总吨位几乎与1916年全年损失的总吨位相同。

    面对潜艇战的威胁,协约国一时拿不出有效的对付手段,战场形势急转之下。

    对付德国潜艇,协约国想出了各种各样办法。

    在五花八门的反潜方案中,协约国很快想出了一个新的反潜措施,建立水雷拦阻线。

    在美国强大的经济支持下,协约国一共建立了三条水雷拦阻线,最著名的是“北海雷幕”。

    这条拦阻线从北海的奥克尼群岛一直延伸到挪威,长230海里,宽15至20海里不等,由24条分设在不同深度的雷线组成,计划布下总计约10万枚水雷。

    可是水雷拦阻线的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那条北海大障碍更是如此。

    只有一艘潜艇在这里触雷成功,德国在地中海损失的13艘潜艇中,只有两艘是在拦阻线上被炸沉的。

    这时协约国方面又采取了声纳技术来反潜,通过利用声波来探测水下的德国潜艇。

    但由于当时的科技力量有限,声纳技术并不成熟。

    除了探测深度太浅,效果并不明显之外,更多的时候,声纳的操作人员会把海里的鱼误当成德国潜艇,白白浪费了鱼雷。

    就在协约国对无限制潜艇战束手无策之际,英国海军部的一群年轻军官提出了护航制的战术。

    一战中德国刚开始搞无限制潜艇战的时候狼不成群,羊也不成群,双方都没有太多战术意识。

    那时的状况就如同在足球场上撒一把芝麻,然后放群蚂蚁吃芝麻,蚂蚁碰上芝麻的概率高,而且碰上一粒就能吃掉一粒。

    如果偌大的足球场上只有一堆芝麻,遭遇蚂蚁的概率自然降低,而且就算被一两只蚂蚁凑巧碰上吃上两粒也就啃不动,这就是护航体制最简单的比喻。

    对手悄然变招,德国方面依然懵懂不知,他们潜艇照常出航,却一次次无功而返。

    用当时德国一位艇长的话讲,海面上突然变得空荡荡,德国潜艇的战损率大大上升,协约国方面的反潜技术越来越强。

    英国的护航兵力大量的反潜、大量的击沉德国的潜艇,这给德国的心理上士气上打击也是非常大的,这样就使德国的潜艇面临到更大的威胁。

    1918年,由于协约国采取护航舰队的反潜作战,德国潜艇终于被打败,但是德国潜艇所带来的威慑力却让世界记忆犹新。

    因此在一战结束以后,凡尔赛条约中明确提出禁止德国建造潜艇,原有的潜艇归英、法、俄三德国潜艇。

    就这样,无限制潜艇在一战的战场上落下帷幕,但是德国海军并没有沉寂,多年以后携新型的u艇以及海上群狼重新返回大洋,塑造了海中狼群新的传奇。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