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四章 芝加哥之行(一)-《大西洋之王》
第(3/3)页
1924年7月15日该报收购一家广播电台时,也将这句话的英文缩写wgn代替原电台名称wdap。
然而在麦考密特上校的领导下,《芝加哥论坛报》在梅迪尔时期的保守主义基础上走向极端,成为丑国右派的主要代言人。
上校在报社说一不二,署名“r. r. mc”(他的名字的英文缩写)的备忘录在报社就是天条,没人敢违背。
他在坚持狭隘的民族主义,反对一切外国人,更反对英国;
在老大选举上也表示出强烈的爱憎,他反对杜鲁门当选,更反对艾森豪威尔入选。
他的报纸常常发表言辞激烈的社论,社论也影响到报纸上的新闻,使得该报一度因政治上的偏颇遭到普遍批评。
但上校始终以“世界上最伟大的报纸”自居。
再过几年,他将在报纸上用尽一切方法反对罗老大及其推行的新政,结果在1936年一次民意测验中被评为“最不公正和最不可靠的报纸”。
后来更是被华府的记者评为“一家最明目张胆地带着偏见报道新闻或添油加醋加以渲染的……报纸”。
不过,麦考密特上校运气一直很好。
该报尽管言辞激烈、屡遭批评,尽管总是企图证明自己正确别人错误,但仍有广泛读者,并受到很多象人的支持,发行量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在广告方面状态一向很好。
麦考密特在主政该报期间,创办了收听率颇高的wgn广播电台,建起了36层高的论坛报大厦,还在芝加哥郊区拥有1000英亩的农庄别墅。
特别值得骄傲的是,1947年,该报的发行量于创刊100周年时达到历史最高点,平日刊为103万份,星期天刊为154万份。
在全国范围内排行第二,超过他的只有该报的姊妹刊——表哥帕特森上校经营的纽约《每日新闻》。
上校因此一直具有强烈的自信心,直至1955年去世。
麦考密特上校去世后,因家族没有直系继承人,《芝加哥论坛报》由高层管理人员接管,编辑方针依旧。
1969年,克莱顿?柯克帕特里克接任总编辑,开始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诸如放弃了“为丑国人办的丑国报纸”这一狭隘的民族主义口号。
停止了新闻栏社论化的做法,扭转社论的偏激倾向等,同时扩大了编辑部的规模,加强了新闻采编的力量。
因此,1969年被丑国新闻界认为是《芝加哥论坛报》的转折年,报纸的质量也有显著提高。
1972至1976年间,《论坛报》因地方调查性报道获得了3项普利策奖和1项国际新闻报道奖,总数相当于该报前50年获得此奖项的总和,报纸的发行量也稳定在75万份左右。
1977年1月1日起,报纸放弃了上校那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报纸”的口号,将其从头版撤销。
1981年,《奥兰多前哨报》的总编辑詹姆斯?d?斯夸尔斯接替退休的柯克帕特里克担任总编辑。
新任总编辑利用该报新启用的全国最好的印刷中心,于1982年重新设计版面,大胆使用彩色,高度重视图表设计,使报纸面目焕然一新。
在1983至1994年的11年内,报纸先后获得2项普利策漫画奖、3项普利策社论奖、1项评论奖、2项解释性报道奖和1项全国报道奖,总共9项普利策奖,令同行刮目相看。
《芝加哥论坛报》正以一份高质量的大型开明报纸的面目跻身美国顶尖报纸行列。
1989年,斯夸尔斯总编辑在竞争公司总裁失利后突然辞职,由杰克?富勒接任总编辑一职。
富勒曾任该报社论版主编,并获得普利策社论写作奖。
富勒于1997年升任论坛出版公司总裁,该公司是当时全国排名第八、如今排名第二的报业集团论坛公司的下属一级公司,掌管公司所有报纸。
这便是《论坛报》的前世今生!
黎耀阳之所以来参加剪彩仪式,完全是因为塞西尔的关系,塞西尔跟罗伯特麦考密特关系不错,虽然不是一路人,但两家颇有渊源。
带上黎耀阳也是因为《大西洋城日报》日渐强大,也需要在新闻界多一些盟友。
《纽约时报》算一个,《费城问询报》算半个。
要是能加上《芝加哥论坛报》,基本可以保证在丑国东北部的地位稳固。
不过难度有点大,概因罗伯特麦考密特此人心胸之狭隘,黎耀阳担心自己忍不住掏枪毙了他。
果不其然,刚一见面,对方就给了他一记下马威。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