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之:千兵万马避白袍-《鼎天》


    第(1/3)页

    公元528年,北魏宗室、北海王元颢奉命前往邺城,抵抗由葛荣率领的河北六镇叛军,适逢北魏权臣尔朱荣南下攻破洛阳,并制造了河阴之变,大杀北魏公卿世族。

    元颢因此南逃,前往南朝梁乞求梁武帝萧衍出兵帮助自己平叛。于是梁武帝便封元颢为魏王,并以陈庆之率甲兵七千,护送元颢北归。

    自此,“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的白袍将军陈庆之便开始了他一路超神的表演,其战绩之辉煌,千数年后仍然令人回味无穷。

    528年十月,陈庆之正式率军北上,首战攻克淮北铚城,并于此进行休整、等待战机。

    此时北方局势也发生剧变,尔朱荣在制造河阴之变后便退回晋阳休整、遥控朝政,并积极组织对河北叛军的平定,并在当年九月滏口之战中一举击溃河北叛军,成为北方唯一霸主。

    滏口之战结束后,尔朱荣威名如日中天,摆脱了河阴之变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收抚十几万六镇叛军,返回晋阳进行休整。

    河北叛乱平定之后,山东仍有刑杲所率领的河北流民起义,北魏泰山太守羊侃亦举兵叛魏、不久后兵败突围投奔南朝梁。

    尔朱荣以上党王元天穆率兵前往山东进行平叛,河南地区相对比较空虚。

    此时,陈庆之敏锐抓住战机,于529年四月继续率军北上,先后攻克河南荥城、睢阳。睢阳一战中,北魏将领丘大千拥众七万、分筑九城据守,陈庆之一日之内连克三城。

    攻破睢阳后,元颢于此称帝,并在陈庆之的护送下继续率军北上,于后不久击败北魏济阴王元晖业并攻克考城。

    也正是在这时候,元天穆击败刑杲,并将其押赴洛阳伏诛,同时元天穆大军回防河南。

    此时的陈庆之已经兵入河南腹地,北魏朝廷因此震惊不已,调集河洛之间数万人马驻守河南大镇荥阳,而元天穆大军也直奔荥阳而来。

    此时的荥阳城高池阔,内有大军驻守,外有强兵驰援,对陈庆之所率南军而言,是前所未有的艰巨考验。

    时荥阳未拔,士众皆恐,庆之乃解鞍秣马,宣喻众曰:“吾至此以来,屠城略地,实为不少;君等杀人父兄,略人子女,又为无算。天穆之众,并是仇雠。我等才有七千,虏众三十余万,今日之事,义不图存。吾以虏骑不可争力平原,及未尽至前,须平其城垒,诸君无假狐疑,自贻屠脍。”

    一鼓悉使登城,壮士东阳宋景休、义兴鱼天愍逾堞而入,遂克之。

    如果说之前自铚城北上的一路转战拔城,还没有让北魏君臣完全重视陈庆之此次北伐,那么荥阳一战就彻底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将要面对的是怎样强大的对手。

    荥阳一战结束后,陈庆之继续回师西进、进攻河南虎牢,虎牢守将尔朱世隆破胆怯战、弃城而走,由是陈庆之再次率军进攻洛阳。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惊闻荥阳、虎牢接连失守,吓得渡河逃亡,洛阳公卿世族迫于无奈,迎接元颢入城,奉其为帝。

    自铚城北进,陈庆之一路破敌拔城,不足三个月的时间便攻入北魏首都洛阳!

    元颢进入洛阳,元天穆则继续率军进攻虎牢,并派兵收复之前被陈庆之攻克的河南诸城。陈庆之闻讯后,率军奔袭元天穆,击之大败,元天穆仅率十余骑渡河北逃。

    陈庆之自发铚县至于洛阳,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前。

    《梁书》有关陈庆之一路破敌战绩,所载北魏兵力上或许大有水分,但时间和战线不会骗人。

    陈庆之所率七千微众,驰骋河南、所向无敌,将一个落难来投的北魏宗室送入洛阳成为新君,战绩可谓辉煌。不只北魏方面大惊失色,就连南朝梁都想不到这样一支弱旅能够打出如此辉煌的成绩。

    陈庆之是幸运的,他抓住为数不多的历史机遇、进行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使其名字永远铭刻于历史长河中。

    陈庆之也是不幸的,他个人能力即便再出色,但是受制于南北一对猪队友,注定其功业虽如烟花般绚烂,但也只是稍纵即逝。

    元颢在进入洛阳之后,获得大量胡汉武装力量的拥戴,便开始志骄气满,拒绝南朝继续增兵,对陈庆之也开始提防。

    陈庆之部将建议他袭取洛阳、重新控制元颢,陈庆之以孤军疲众没有听从,只是请求出镇徐州,但也遭到了元颢的拒绝。

    此时,晋阳休整的尔朱荣挥军南下,汇同北逃的孝庄帝元子攸向洛阳杀来。

    大敌当前,元颢仍然刚愎自用,派遣陈庆之分兵北上河阳中郎城据守尔朱荣大军。陈庆之于城据守三日,杀伤甚众。

    尔朱荣便绕过此城,直接率军渡河向洛阳进攻,于河桥击败元颢大军,元颢逃离洛阳,抵达临颍时遇贼被擒,洛阳再次陷落。

    元颢被捕,洛阳陷落之后,陈庆之便成孤军,旋即便被魏将高琳所败,但仍余众数千,向南撤军,途径嵩高遭遇山洪爆发,士伍多散。面对尔朱荣大军的追击,陈庆之伪装成僧人,辗转逃回南朝。

    自此,这一场震惊南北的北伐彻底结束,过程虽然辉煌无比,收场却是潦草狼藉。

    陈庆之个人的超神战绩,最终还是没能扭转南北对峙的大势局面。元颢的愚蠢无能、刚愎自用,梁武帝萧衍的反应迟钝、乏于进取,最终让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