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李成梁的主张素来是对北方女真与蒙古人以军事打击为主、贸易同化为辅的。 历史上,李成梁也是这么做的。 而历史上的抗清名臣陈子壮在评议到李成梁时,所提到的这段内容,就很好的阐述了李成梁为何要持此主张: “时边地稍宁,汉儿往往出塞掘参,生聚日繁,输税于建州。” “成梁遣韩宗功收还之,而愚民安土重迁,且渡河冰裂,南人吴大爱爱婿死焉,深怼宗功,遂以弃地之说布都下。” “科臣闻风入告,而功高不赏矣。” “夫建州生聚教训三十年,宽奠即不弃,将不为板升之续乎!” “边吏不能守辽西,而苛责成梁以宽奠,此刀笔吏所以败人国家也。 按照陈子壮的意思,李成梁是担心胡人贵族在与大明贸易后反而做大,才疯狂杀戮胡人,迁走关外于建州地区生活的汉人,误国的反而是科臣言官。 所以,现在的李成梁和戚继光也都建议不要让北方有太多人口,不仅仅是胡人,连汉人都最好不要有太多,因为一旦小冰河气候导致的气候恶化,迟早都会让这些在关外的人向内转移,平民可能只会变成流民,但胡人贵族自然不甘“虎落平阳被犬欺”,无疑会选择南下劫掠。 朱翊钧知道历史的结局,所以在心里佩服戚李二人眼光独到之余,也颇以为然,便点头道: “国家大政方略是应该结合实际,不是说和平贸易就能解决一切,如同征伐也不能解决一切一样。” “陛下圣明!” 戚继光和李成梁两人回了一句。 而朱翊钧接下来则继续说道:“但直接绝人口和毁耕田会不会太过粗暴?乃至适得其反,反增加胡虏团结之心,而抵触归附朝廷,接受同化?” “陛下说的是,臣也只是说目的上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但具体政令自然是宜剿抚并存的。” “另外,直接杀戮,自然是不适合,但可以让他们去南边为大明开疆辟土,毕竟在南边,是宜广开耕地的。” 李成梁这时回道。 朱翊钧点头:“这是个不错的主意,但应该再加上一点理由,那就是让钦天监、工部、中央研究院一起多发文,表示北方天气越来越冷,灾害越来越多,实因过度放牧和渔猎破坏生态所致,以至于犯了天怒,所以需要封山,需要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而北方之民,无论汉夷,皆当迁移于南方温暖之地,朝廷会帮助其在南方置产,待天怒消散,生态恢复,自会准其还乡。” 戚继光和李成梁听朱翊钧这么说后,皆倍感惊愕地对视了一眼,他们没想到陛下会想到用制造天罚这样的舆论来实现这一目的。 他们自然也对此很是赞同,便奉承了朱翊钧一番。 朱翊钧则在这时,看向李成梁:“但蔺国公,这件事要想做好,枢密院需得有一个能镇得住诸胡的人,故戚卿去后,你李卿当继续留任枢相一位。” “是!” 李成梁拱手回了一句,道:“与国家长远大计相比,臣之仕途不足为道。” “非朕不愿卿为继戚卿之后又一武勋任首辅,而实在是朕不能不为此大略考虑,若卿将来因此有憾,自会有一门两国公之荣。” “而能否有这样的荣,也皆在卿可与不可之间耳。” 朱翊钧这时则向李成梁做了一承诺,表示李成梁若能促成北人南征之事,即便不能成为首辅,也可以实现一门两国公。 李成梁听后两眼一亮,随即就拱手一拜: “臣定不负圣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