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大明这边还可以提供一些草料,支持他们养殖牛马。 也可以直接去草原圈占土地,自行养殖。 大明至少几千万人,需要的牲畜是个天文数字。肉类消耗,也相当惊人。 关键的问题是要把贸易打通了,要让官方掌控贸易……这样的话,才能大批采购,销售到内地。 因为只有朝廷能动员大量的船只,协调运力,甚至专门修建道路桥梁,方便往来……其余任何商贾,不会投资公共交通设施,他们也根本做不到。 有人或许会担心,这么弄下去,万一草原诸部获利颇丰,有了实力,跟大明较量,那该怎么办? 这事情就简单了……双方的贸易捏在大明的手里,他们那些王宫贵胄的财富捏在大明手里。 而且通过贸易,还可以了解草原的情况……把一切都摸清楚了,如果大明还是害怕跟草原诸部打交道,那就干脆别出门了,把自己关在家里头,毕竟遇到了风可以把你吹跑了,掉下来树叶可以把你砸死。 贸易体系建立起来,就有了税收,也就能更好衡量北方的价值……靠着这些收益,能够更好整顿兵马,维持一只强悍的力量, 没错,徐景昌也是主张发展军力的,而且他认为的投资更大,人马要更精干,但是不能像现在这里,设立太多的卫所,屯兵百万。 徐景昌指出双方建立起贸易体系之后,并不能杜绝叛乱……但是却可以监督各个部落的情况。 那些状况好的,和大明亲近的,还有余粮的,就不至于冒险。 至于处境艰难,野心勃勃的,就要重点提防。 大明可以建立起一整套的评估,给每个部落打分,给不同的地段,确定危险等级。 然后根据实际需要,安排精兵猛将,加强守卫。 这样一来,大明在九边,需要的就是一支几万人,或者十几万人的机动军团。论起战斗能力,绝对远超被动挨打的军户。 徐景昌的这番分析,简直让人耳目一新,朱高炽连着看了好几遍,都大呼过瘾儿。 只是有一个问题,他也看出来了。 徐景昌主张建立贸易体系,设置银行,还要评估草原各部的情况,确定危险等级……这些设想全都很好。 唯一的问题,就是大明没有这样的人才。 “少不得又要开恩科啊!” 朱高炽已经有了想法,增加恩科数量,甚至可以把重点放在北方,挑选一批了解民情的人。 或许可以和父皇建议一下…… 至于迁都的问题,徐景昌给朱高炽单独的回复……他本人对迁都没啥看法,但如果是为了防御蒙古人,就把都城立刻迁到北平。 徐景昌是反对的。 道理上面已经说了,关键是贸易,把都城迁过去,也无非是加强军力,严密戒备。 等于拿了一块大石头,去堵缺口。 形成的堰塞湖,只会越来越高,里面存的水越来越多,危险越来越大……并没有从根本解决问题。 而且考虑到都城的庞大消耗,能拿出来贸易的货物就更少了,这样只会加剧蒙古人南下。 问题就是这个问题,假如北方繁荣起来,财力大增,也能承受都城迁移过来的压力,也可以考虑。 总之,不是现在,也不是这个理由。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