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 《大西洋上的炮声》(七)-《大西洋之王》


    第(2/3)页

    德国海军高层大吃一惊,立即变更以往的作战方式,命令德国u艇对所有协约国商船全部采用无警告攻击,而且不再派人登船搜掠,直接击沉。

    从此之后,q船再想取得战果就非常困难了,英国先后改装了180多艘q船,但大多数都没有战果。

    据战后统计,英国q船共击沉德国u艇11艘,击伤60余艘,自身被击沉27艘。

    虽然英国人采用了缺德的q船战术,但并未能遏制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只是让更多无辜商船船员丢了性命。

    相对来说,德国方面使用的战术要正大光明一些,而且听起来就很有气势。

    行动中一般要派出数艘舰艇在海上进行游猎,当发现目标后,进行水下跟踪。

    一艘“头狼”舰来指挥其他“群狼”的统一行动。潜艇群一般都在夜间攻击,各艘潜艇会从对方护卫舰队的间隙或侧翼隐蔽地穿过去,由于多艘潜艇同时对同一目标发动攻击。

    这样,提高了命中率,同时可以出现几枚鱼雷命中同一目标。

    “群狼战术”也因此而得名。

    一战中德国刚开始搞无限制潜艇战的时候“狼不成群,羊也不成群”,双方都没有太多战术意识。

    那时的状况就如同在足球场上撒一把芝麻,然后放群蚂蚁吃芝麻,蚂蚁碰上芝麻的概率高,而且碰上一粒就能吃掉一粒。

    如果偌大的足球场上只有一堆芝麻,遭遇蚂蚁的概率自然降低,而且就算被一两只蚂蚁凑巧碰上吃上两粒也就啃不动,这就是护航体制最简单的比喻

    再就是水雷战术,英国在海床上设置了很多钢丝网以求困住德军潜艇,而水雷和高速战舰则会趁着潜艇被困的当口把它们炸上西天。

    战争在1914年8月刚爆发时,世界上还没有任何舰载武器可以对沉入水下的潜艇造成伤害。

    英国人特别害怕这种水下战舰,因此很早就开始修筑他们的海底防线,就是在海底修些栅栏,打造所谓的“防潜栅”。栅栏困住的潜艇一般还剩两种选择:

    一种是浮上水面接受敌军海上炮火的轰击或对方战舰的冲击;

    另一种则是小心翼翼地在栅栏上拴着的水雷之间穿行,能否躲过就全看造化了。

    当时德军有两个潜艇基地,一个在德国本土,一个在被他们占领了的比利时。

    无论其潜艇是从哪个基地出来或是要回哪基地去,要么就得穿过英吉利海峡,要么就得穿过北海,绝不可能有第三条路可行。

    而防潜栅最成功之处即在于把这两条道都给堵住了,这让德军没任何办法在东大西洋的海域内肆意妄为。

    1914年8月,为保护开往法国的船队不受攻击,英国把他们的第一道栅栏修在了多佛和比利时的海岸线之间。

    由于第一阶段的工事看上去不是很结实,英军又于次年二月在多佛和奥斯坦德之间加修了二十五千米长的栅栏。

    在这条防线里,有一道足有100米长的“指示网”,在其范围内的海床上,还根据深度的不同缠住而不得不浮上海面;而如果该潜艇试图从水下悄悄撤退,那也一定会扯掉网子表面的一些浮标——这时,高速战船的雷达将对这些浮标做出反应,进而以之作为定位器。

    然后要么载准敌军潜艇向其开炮,要么直接撞过去逼它浮上海面来。

    渐渐地,这种防卸系统开始得到了大范围的使用,而水雷的加入则让之彻底脱离了简单的防卸水准。

    早期的触发性水雷可靠性比较低,潜艇的舰长们可趁着夜色指挥潜艇从栅栏上面偷偷地翻过去,但多佛防线还是很成功的。

    在1915年4月之后的一年当中,德军潜艇被这些栅栏烦得要死,他们用尽了水雷、频繁的夜间巡航和功率全开的探照灯等和种手段,但却仍然没有找个任何有效的解决方法。

    在多佛的海下防线至少让12艘潜艇销毁之后,1918年8月,心灰意冷的德国海军终于彻底放弃了走这条航线的打算。但经由北海进入北大西洋的水下海路却直到1917年7月才被堵住。

    丑国海军高级军官、舰队司令享利.梅奥建议在奥克尼郡和挪威的海岸线之间修建一条巨型防线,并宣称丑国的新型磁性水雷可以直接炸毁所有闯入其磁场范围的潜艇,这可比触发性水雷强得多了。

    1918年7月到10月间,约有69000枚这种水雷被埋到了海底,其中80%的工作都冒死由美军承担的。

    从这个情况上看,梅奥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推销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