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但这些水雷据可查的贡献也不过只是炸沉了三艘潜艇罢了。 而奥特朗托防线,鉴于奥匈帝国和德国在亚得里亚海北部及东部都有海军基地,协约国把第三道防潜栅的工地选在了地中海,想以之阻止上棕两国的海面舰队及潜艇部队进入这片海域。 这条防线从1915年底开始动工,由意大利靴状领土“鞋跟”处的位置开始,横跨整个奥特朗托海峡,一直延伸到了阿尔巴尼亚的法办拉。 但这条一百千米长的防线却一直没有发挥其真正的防御功能,无数船只在它上方来往穿梭,从头至尾就只有一艘潜艇在这里被炸毁而已。 两相对比,还是英国人够流氓,他们的q船战术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q”船是斯密特对其计划中“神秘之船”的戏称。 作为海军作战部的处长,斯密特对德军潜艇秘密跟踪——突然浮出水面——马上火力攻击的进攻方法一清二楚,德潜艇屡屡得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进攻速度快。 要制服德国人,就必须以快制快。 斯密特一直在构思一个以快制快的方案,就是找不到合适的舰艇。 外型酷似商船的猎潜艇启发了他:德军潜艇对付商船远没有对付军舰那般紧凑、神速。他们通常是派人登上商船挑选有用的东西,然后才将其击沉。 于是,斯密特就有了在商船上安装重型武器,当德军潜艇误以为是普通商船而上浮水面时,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歼灭于疏忽大意之中。 “q”船方案得到了丘吉尔的支持后,斯密特便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准备工作。 不久,一艘“q”船便展现在众人面前。 乍一看,这只不过是一艘名为“法恩巴勒”号的普通商船,甲板上堆满了装货用的大木箱。 其实,那些方方正正的大木箱里全是空的,它们也不是用来装货的,而是用来隐蔽船上的大口径火炮和深水炸弹发射装置。 两部鱼雷发射器则罩在舰尾的蒙布下面。 为了增强伪装效果,斯密特还挑选了一批水兵充当“演员”,反复“彩排”遇到德潜艇时的恐慌与忙乱。 一切准备妥当之后,“q”船出发了。 出发前,海军统帅部用早就被德军破译了的密码发了份电报,电文称: “‘法恩巴勒’号3月2日离港,请加保护并清点货物。” 德国海军统帅部获悉那份电报后就发出了俘虏或击沉英国“法恩巴勒”号商船的命令。 德潜艇部队觉得只是艘普通商船而已,也就根本不当回事,便随便派出一艘前去执行该项任务。 好戏终于要上演了。 3月2日的英吉利海峡,风平浪静,天高云淡。 “q”船正如一艘满载的运煤商船一样,在英吉利海峡吃力地游弋着。 甲板上,水手们忙进忙出,时不时地还有几个初次出海的水手拿着照相机拍照,陶醉在茫茫大海里。 德军潜艇早就在预定海域的航道上发现了这艘英国商船,又是一块到嘴的肥肉,德国人欣喜不已——没有任何护卫舰保护的商船根本就抵挡不了潜艇的任何攻击。 “鱼上钩了!”拍照的水手们很快就发现了探头探脑的潜望镜。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