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 发展基建(一)-《大西洋之王》
第(1/3)页
(求订阅!求票票!)
阿尔伯特要游历欧洲找灵感,这属实超出黎耀阳的预料,多少让他措手不及。
但这个人性子倔,已经决定的事情万万不会更改,黎耀阳只能替他把一切想周全。
不过让他一个人去游历肯定不行,这家伙往好听了说是天才的怪癖,往坏了说就是脑子有泡,让他一个人去游历欧洲,搞不好就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了。
所以不行,必须得派人跟着,一是保护,二是监督。
最终黎耀阳千挑万选,加上兄弟们自愿报名,选了两个人,一个是当初跟阿彪一起加入的小兄弟,另一个是白人,毕竟华人在外行走多有不便,多个白人可以相互照应。
阿尔伯特是说干就干的性子,跟黎耀阳说就是通知一声,船票都定好了。
为了临时加两个人,还得托关系搞船票,费了好大一番周折才把他们送上开往英伦三岛的客船。
忙活完这一通,春天都快过去了。
1925年的春天对黎耀阳来说是收获的季节,不但之前的一系列布局取得了成效,也即将迎来自己的大婚之日。
为了等阿香长大,黎耀阳从小男孩等到了青壮年男子,25岁的他正在经历着人生中的辉煌时刻。
也许现在还不是巅峰,但在外人来看,现在的黎耀阳绝对是大人物中的大人物。
不但在华埠,在华人自己的地盘一手遮天,在白人盘踞的大西洋城也能做到呼风唤雨。
因为他的存在,大西洋城的华人越来越多,常住华人已经突破1万大关,而整个大西洋城的人口也超过了20万。
人口增多,意味着黎耀阳可以享受更多的人口红利。
而他这个大西洋城的税务官,权柄愈发高涨。
5万人的城市和20万人的城市不可同日而语,根本是两个级别,大西洋城也从原来的小镇规模,成长为大城市的气派。
单单生活区就比几年前扩增了不少,以前开着车绕大西洋城一圈不到一个小时,现在要三个小时,随处可见的工地,拔地而起的大厦,一派生机勃勃。
当然,随着城区的扩张,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出来,首当其冲的就是就业问题。
目前支撑大西洋城的产业还是旅游业,旅游带动博彩、酒店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可这个行业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非常大。
一旦老百姓兜里没钱了,旅游业便会遭到巨大打击。
房地产倒是能支撑一段时间,但也不是长久之计,必须得为大西洋城找到真正的支出产业,才能保持住20万人口级别的城市规模。
之前木材加工厂、钢铁加工厂的相继落户,倒是解决了一大批就业问题,但仍旧杯水车薪。
几千个就业岗位,对于数万的就业缺口来说,真的是九牛一毛。
最关键的是,眼瞅着20年代过去一半,即将迎来30年代,那场席卷世界的大萧条即将到来,到时又该怎么应对?
其实一位叫做马克思的哲学家早就已经预料到这种情况的出现,这是资本主义制度天生带来的顽疾——生产过剩。
怎么理解?
如果把资本主义社会无限缩小,只剩下一个资本家跟十个工人,这个资本家生产的产品叫做馒头,他需要投入五十块钱的原材料:
面粉加机器折损,五十块钱的劳动力,能够生产出价值200块钱的馒头,多出来的100块钱叫做资本的增值。
在马克思他老人家看来,这价值200块钱的馒头里,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价值50块钱的原材料,第二部分是价值150块钱的劳动力。
可是资本只支付了50块钱劳动力成本,剩下的那100块钱劳动力结晶叫做剩余价值。
第(1/3)页